朝阳日报 | 红山文化遗址---半拉山积石冢

时间: 2021-02-05 08:55:42

李道新

半拉山积石冢位于龙城区召都巴镇尹杖子村的半拉山顶部,低矮平缓,视野开阔,南距朝阳市区仅13公里。2009年龙城区文管所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4---2016年辽宁省考古所、龙城区文管所联合考古队对积石冢进行了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红山先人营建积石冢经过了精心的规划。他们先是在地表上人工堆积成一个土台形冢体,冢体完成后,以石墙为界,石界墙由北、东和西三面墙体组成。南部主要用于埋葬死者,北部主要用于祭祀。墓葬主要分布于冢体南部,在祭祀区外围也有零星分布。北部的祭祀区包括祭祀坑、祭坛,祭坛是在上层土冢上,利用石块围砌而成的一座长方形的黄土台,其活动面经人工夯打坚实。祭坛遗迹由祭坛、坛上建筑址、祭品群组成。积石堆积主要分布于上层土冢东侧和北侧的界墙处,主要由青灰色的山石、少量的白色石灰岩和黄色砂岩石块组成,用于封盖和保护土冢。经碳十四测定,早期遗迹年代距今5465~5345,晚期年代距今5030~5020,整个墓地延续使用了约300年。墓地的发掘,完整地展示了红山文化晚期积石冢营建的全过程。

积石冢中有墓葬78座、祭祀坑29个和1座大型祭坛。祭坛是墓地的最高点所在,由土筑台体和石砌墙体组成。祭坛的坛墙由内外两道墙组成。外墙即石界墙,由东、西、北三面墙体构成,南侧未封闭,与墓地的中轴线平行,平面近方形,墙体由石块平砌而成,砌筑规整。内墙由四道墙围成,平面近长方形。内墙内侧坛体的活动面较平整,在活动面上有祭祀坑和建筑址;内墙外侧有与祭坛相配套的祭品群。祭品群主要包括数量众多的筒形器、器座和塔形器等。在祭坛中部有一座木构建筑址,建筑址由人工夯打的活动面和木构建筑组成。活动面平面近圆角长方形,与墓地的中轴线平行。建筑址的活动面上有7个柱石洞,其中一对柱坑内有承重的柱底石,该建筑址应是一座由木柱作支架,顶部有盖,无墙的建筑。在活动面上有1件石雕人像、1件陶塑人像头部及数件玉器。通过陶筒形器的细部特征的变化观察,说明大量成排放置的筒形器并不是一次形成,而是随着持续不断的祭祀活动形成的,这表明祭祀活动是有持续性的。除祭坛外,墓地还有29座祭祀坑,祭祀坑规模较小,形式单一,场地和祭品形制不固定,不见筒形器,仅见实用陶器和动物骨骼等。墓上有建筑,是一个重大的考古新发现。按以往文献记载,汉以前是不在墓地搞祭祀的,一直到东汉才在墓地搞祭祀。东汉时期著名史学家蔡邕在《独断》中提出“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寝,起立于墓侧,汉因而不改”。唐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所撰《通典》中说“三代以前无墓祭,至秦代始起寝陵于墓侧,汉因,秦上陵皆有园寝,故曰寝陵”。半拉山积石冢建筑址的发现,就将中国在墓地祭祀的传说,推进到了5000年前。半拉山墓地是“古有墓祭”的更早实证,为“古有墓祭”找到了确切的实证。

半拉山积石冢是发现在一个单体冢内出土墓葬数量最多的积石冢,也是在一个单体冢内出土玉器数量最多的积石冢。共发掘墓葬78座。早期墓葬15座,其中土坑墓6座、石棺墓9座;晚期墓葬63座,其中中心大墓一座、土坑墓14座、积石墓2座、石棺墓46座。墓葬中仅玉器就出土143件。其中早期21件,器类有镯、环、璧、双联璧、坠饰、玉料;晚期122件,器形有龙、鸟形坠、斧、璧、环、镯、坠饰、珠、兽首形柄端饰、玉料、玉芯等。这些玉器中犹以各种形制的玉璧总和数量最多。这充分体现了红山文化先民“唯玉为葬”的独特埋葬习俗。

12号墓墓主腹部出土了玉龙、璧、石钺各1件,在大腿内侧出土了玉兽首形柄端饰1件。这种带有柄端饰的石钺、玉璧、玉龙共出一墓的组合方式,也就是玉璧上压石钺,旁置玉雕龙的出土状态,与良渚文化钺、璧、琮的组合与出土状态(如石钺压玉璧上)有近似处,应非偶然,可知这是红山文化墓葬随葬玉器的一组典型组合。钺的柄端置玉兽首形柄端饰,为一批传世同类兽首榫端的玉石件的功能找到了宝贵证据。石钺前身是作为生产工具的石斧,后来演变为武器,最后成为权力和威严象征的武器,多为酋长、部落首领所占有。《说文》曰“钺,大斧也”,钺作为兵器的同时,亦作为礼仪礼器使用,为王者所用,以征王权,古代的权杖也是统帅权威的象征,而绝非一般氏族贵族所拥有。墓主人经鉴定为男性,年龄在30岁以上,正值壮年,且人骨无头,我们推测,墓主人的身份至少是一个小部落的头领,可见战争在当时时有发生。此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红山古国是一个神权古国,而且“有祀无戎”。玉龙、玉璧、带柄端饰的石钺在一个墓葬中出土及墓主人尸骨无头,充分说明红山文化晚期已告别了神权独尊的时代,走上了军权、王权时代,同时说明集军权和神权于一身的王者已出现在辽西。

积石冢还出土了红山文化玉器加工的半成品和玉钻芯。30号墓出土的玉料四周侧面有明显的切割和打磨痕迹。20号墓出土的近圆柱体玉料,体表经简单打磨,保留原石的整体形状;圆柱形玉芯端面有切割留下的疤痕;圆台体玉芯,顶面和侧面打磨光滑,底面经过四次切割,并在中心有一未切割彻底的长方形柱芯,柱芯面未经打磨,顶面有一切割后所留的近长方形疤痕;B形玉芯顶部和侧面均打磨光滑,错接处有双目对钻形成的切割痕迹;C形玉芯,圆柱体,顶面稍小,打磨光滑,一侧有一道横向切割的沟痕,底面稍大、微凸,上下面中心均有一近圆形的浅凹坑,应为横向切割所留下的疤痕。他们先是将毛坯玉料进行初步的打磨,使其呈现圆柱体的特征,然后通过管钻的方式从圆柱体玉料的顶端竖向钻出内孔,在内孔尚未钻透之前,可以用工具横向切出一个圆环。这个圆环就是红山文化单孔玉璧的雏形,然后再对圆环进行打磨,就形成了红山文化常见的单孔玉璧。这类玉环类器物的制作工序和方式与今天的玉镯等环形玉器的制作方式极为相近。由此可以说,早在5000多年前红山先人制作玉器的方式已经很发达。M12出土的玉猪龙钻孔的台阶性错台可知,玉猪龙的钻孔有别于玉环类器物,通常用的是双面管钻。上述玉料和玉芯的发现,让我们弄清了红山文化代表性器物环状类玉器的加工工序。

在已发掘的红山文化遗址中,现已出土了超过40件人物塑像。从这些塑像看,红山文化先民头发挽成发髻,女性头像有头箍和饰带等,男性头戴冠,耳垂下带耳饰,脖颈部带项饰,手腕上套有手镯,具有典型的华夏文明的特征。半拉山墓地中就出土了14件大小尺寸不等的石雕人头像、陶塑人头像。18号祭祀坑出土的泥质红褐陶人头像,雕刻精致。0503号探方出土的由黄褐色砂岩雕刻的人头像,41号墓出土的人头像,亦由黄褐色砂岩雕刻而成。这几个人头像均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证明了红山文化时期已出现了祖先崇拜。过去牛河梁墓地出土的泥塑人头像,已被大多数学者定性为“女神”,半拉山墓地出土的人头像看起来更像是“男神”。这说明在红山文化时期具有高度发达的祖先崇拜的特征。中国没有传统的宗教,以血缘为纽带的祖先崇拜是中国人信仰和崇拜礼仪的主要形式。半拉山墓地出土众多的人像一方面对于了解红山文化时期的宗教信仰、审美、雕刻技术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另一方面所出写实的男性头像,可能与祖先崇拜有关,大型陶塑孕妇像,则反映了红山先民崇尚生殖崇拜。这是红山文化祖先崇拜的主要实证。

一段时间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牛河梁遗址就是大凌河流域红山文化的中心,对以往发现的远离牛河梁遗址的积石冢墓地如阜新胡头沟墓地和凌源田家沟墓地等均没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关注。半拉山墓地同样远离牛河梁遗址约80公里,说明半拉山墓地可能是远离牛河梁遗址之外的一个红山文化活动中心区域,但从墓地整体的规模及随葬品的种类看,等级应比牛河梁遗址稍低一些。我们推测,在红山文化晚期阶段,大凌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区域内,已形成了以牛河梁遗址为最高等级的行政和权力中心,同时存在着诸如半拉山、胡头沟、田家沟等所代表的不同区域内稍低一级的行政和权力中心。因此,墓地的发现和发掘,加深了对红山文化晚期社会组织、结构的认识,对研究红山文化社会复杂化及探讨中华文明起源相关问题,提供了值得关注的考古资料。

半拉山积石冢的发现不仅是辽宁和东北考古的重大发现,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和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的重大发现。它的发掘加深了对红山文化晚期社会组织、结构的认识,对研究红山文化晚期社会复杂化及中华文明起源相关问题具有重大意义。该积石冢的发掘项目在2017年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考古》杂志社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中被评为“2016年六大考古新发现”,并入围国家文物局评选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朝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供稿)



新闻摘自:朝阳日报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