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日报 | 平菇变“金菇”山沟里“长”出致富产业

时间: 2021-02-19 09:00:31

图为带领农民致富的于虎元(右一)和妻子鞠植珍(中)在朝阳县六家子镇西山村富硒食用菌产业扶贫基地,给农民传授富

硒平菇种植技术。 本报记者仇一军摄

本报记者 邱凌 马隽

日前,记者来到朝阳县六家子镇西山村富硒食用菌种植基地,远远地就被一排排错落有致的高标准日光棚吸引,走进棚内看到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火热忙碌的景象:一簇簇鲜嫩的平菇破棒而出,一个个菇农正在采摘、装箱,一箱箱产品被客商运往省内外各大市场。

“试验研究了4年富硒,从小试到中试,再到大面积推广。我的功能性农产品富硒食用菌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得省轻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我要把富硒食用菌打造成一个产业,拓宽市场销售渠道,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乡村振兴。”基地主人、朝阳县鑫源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经理于虎元说。种植富硒平菇,不仅产量和质量有提升,销售价格也比普通平菇高出10%。

提起于虎元,让人立刻想到“蘑菇大王”的称号。他在朝阳可谓颇有名气,是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乡土人才先进个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全国优秀农民工等。早在2002年,眼光独到、敢想敢干的于虎元认定食用菌生产发展前景广阔,便在朝阳县大庙镇承包土地建大棚,发展食用菌种植。创业初期因为不懂技术、销路不畅,赔过40多万元,但他不服输,外出学习,找专家指导,边生产边研究,终于攻克了一道道难题。他研发的“食用菌培养基专用增效剂”“食用菌防污染剂”获得国家专利、“双孢菇液体菌种制作实用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注册的“古果牌”平菇成为北京奥运会特供产品。去年夏天,不满足现状、想要带领更多农民致富的于虎元和妻子鞠植珍来到六家子镇种植富硒平菇。

“沙土地里也能长出蘑菇?”看着于虎元热火朝天的开工生产,当地村民纷纷发出质疑。富硒平菇种植基地占地70亩,有24栋高标准日光棚,生产菌棒50万棒。种植平菇要经过选料、拌料、装袋、灭菌、发菌、冷凉、接种、培养等30多道流程工序,不管多脏多累多难,于虎元和妻子都亲力亲为。去年10月,第一批富硒平菇采摘上市,此后持续收获,一周期要采摘9茬。他们还带动当地436户农民种植平菇,辐射带动周边1000多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年总产量达1.5万吨。产品先供应朝阳地区,部分销往葫芦岛、锦州、沈阳、北京等地。春节前夕,价格上涨,富硒平菇十分抢手。“真没想到家门口种出平菇,更没想到我能来这上班。”当地50多个在此打工的村民说起每个月收入3000元工资,都十分高兴,觉得生活更有奔头。于虎元每年还为163户贫困户分红,让他们有稳定收入。尝到甜头的农民高兴地说,自己家门口的小平菇变成了“金菇”,山沟沟里“长”出了致富大产业。



新闻摘自:朝阳日报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