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日报 | 在“希望”的田野上
开栏的话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新春即将到来,“十四五”开局之年的新发展新气象格外令人期待。即日起,本报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请您跟随记者一起走进城市社区、走向乡村田园、深入园区车间、迈进寻常人家,共同见证拼搏奋进的生动场景,品味真实感人的鲜活故事,感受时代发展的强劲脉动,体会人民群众的欢喜、期盼、奉献与坚守。
本报记者 柴桂清
见到韩殿尊是在朝阳县台子镇集上。农历腊月十三,他去镇上理了发,又和老伴在集上选了对联等年货。不过,他并没多买吃喝物品。他说就他和老伴两人吃不了多少,今年又节前立春,不容易囤放东西。虽然老伴特意表示,在大连、沈阳打工并安家的儿子和女儿也想家,想趁春节假期回来,老韩还是一再坚定地说,“不能让他们回来,疫情期间,不能给村镇各方面添麻烦”。
对于今年61岁的韩殿尊来说,刚刚过去的一年,给他生活带来最大影响的,并不是突如其来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而是自从五月份东方希望集团现代化养殖循环产业基地项目来到本村韩家山处看地占地开始,他几十年围着十几亩土地春种秋收的生活一下子改变了。他在韩家山上的10.7亩坡地,流转给外来企业建种猪繁育场,五年租金加上当年的青苗补贴,他一次得到收入近3万元。他也一下从农民,变成到企业打工的农民工。所发生的这一切变化,韩殿尊是非常满意的。他满怀喜悦地对记者说,“年纪大出去打工没人要了,在家门口的企业干零活做力工,一天也能收入150元,做了三个多月,挣了一万多元”。
2020年大旱,别说山坡地,就是平地也没水浇。老韩说他家四亩平地只收了500多公斤玉米,不算人工钱,也就将回本,全年收入多亏坡地出租和打工了。以往只靠种十几亩田地收入的韩殿尊老两口,也就仅维持个年吃年用。自从到坡上的企业打工,再加上租地收入,他已经不再接受儿女给钱资助,而且还有了积蓄。他说人情来往花钱也仗义了。细算算,租地、打工,再加上国家给的政策补贴,他说现在是收入有了双保险。来年他还准备去企业打工。
在台子镇西李杖子村,韩殿尊只是县乡地方党委政府招商引资谋发展的获益者之一。据村书记杜强介绍,除了村里七组村民直接出租土地获益外,整村农户没有外出打工的,都在希望企业工地上干活,沾点技术活的瓦工、木工,每天打工收入最低挣到300元,女工绑钢筋也能挣120元,连附近超市小卖部营业额每天都比原来增加两三千元。等企业建成污水处理厂和肥料厂后,村民还会免费用水浇地和用上纯有机肥料。村里招商引资以来,北京客商投资一千万元的养牛场项目也将很快落地。
1月25日,在朝阳县台子镇西李杖子村韩家山,该镇引进的占地面积414.11亩的朝阳东方希望畜牧有限公司繁殖场工程正在抓紧施工。
“土地流转500元一亩,用工都是本村和当地村民”,镇负责人说,工程马上要上污水处理设备,投产后要为李杖子村1000亩地免费灌溉,给附近几个村免费提供有机肥料,在百姓受益、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同时,通过产业链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据悉,该工程建成后年存栏母猪1万头、存栏种猪150头,年出栏仔猪25万头。预计5月投产。
本报记者 仇一军摄
新闻摘自:朝阳日报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